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央广网:安徽百医驻村这一年

时间:2020-06-08浏览:484设置

央广网合肥6月8日消息  2019年7月,安徽省健康脱贫“百医驻村”行动启动,百名优秀骨干医生深入基层一线。驻村近一年,他们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把心拎出来对人,不仅成为村民健康的“守门人”,更成为老百姓口中的“知心人”。


贵州的患者


6月初,入梅后的一场大雨如约而至。


皖南山区的休宁县泮路村,一旁的溪水,在雨中变得湍急起来。村卫生室里,不少患者正排队等待就诊。

诊疗室内,刘国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膝盖处扎着银针。他话不多,但一张口就能听出他不是本地人。


夏克春在为刘国安治疗。


交谈中得知,刘国安来自贵州,目前在黄山市休宁县打工,膝盖关节处的老毛病跟了他20多年,在老家的医院看了很多次都不见效果。“冬天最难受,一到下雪天就不能走,特别的疼。”刘国安说。


偶然间,朋友介绍他到泮路村卫生室,“那里来了个专家,治疗效果很不错。”在泮路村卫生室,刘国安接受中医治疗,3次针灸后,多年的老毛病好了大半。“20多年来遇到这样好的贵人,在老家治了好几次都没有疗效,没想到扎了几次就快好了。”刘国安激动地说。


给刘国安治疗的医生叫夏克春,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选派的安徽省健康脱贫“百医驻村”行动的“驻村医生”。


刘国安的病情,夏克春记得十分清楚。“他是寒痹,没给他用任何药,就纯扎针灸,每次治疗费31块钱。”


休宁县陈霞乡泮路村,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深山村,沿途山路迂回。在“百村驻医”之前,因为种种原因,当地并没有村医,村民看病要去十几公里之外的乡卫生院,或更远的县医院。


夏克春在为患者诊疗。


夏克春的到来,不仅让村里有了村医,还有了“中医科”。“刚开始很多人会说,老中医应该是留着白胡子的老头,看我这么年轻觉得不可靠,但是我说,你要看疗效。”夏克春说。


虽然泮路村常住人口只有2、300人,但夏克春“平均每天大概要看20个病人,最高40个病人。”


驻村近一年来,这个来自合肥的专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我统计了一下,在我这里看病的,60%左右是看中医的,也就是中药加针灸,70%的人不是本村人,是外地人,农村还是在下面还是很缺少中医人才。”夏克春说。


“你看我这性子像吃闭门羹的人吗?”


“你们要晕车药吗?你们来之前我还准备了晕车药。”在休宁县璜尖乡清溪村卫生室见到徐晓婵时,我们的对话由此打开。


璜尖乡地处偏僻、交通困难、山高路险。徐晓婵清楚的记得,从屯溪出发到璜尖要经过260多道大弯。“我有一次就自己把自己开晕了。”


徐晓婵,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2019年7月响应号召,参加“百医驻村”行动。这之后,有很多人问她,当初是什么原因让她选择驻村当村医,她说,“我觉得这种选择自然而然的,既然有这个活动,我又符合条件,我就想参加这个事情。”


徐晓婵在为患者治疗。


对于广播记者来说,徐晓婵是一个天然的采访对象。有故事,开朗活泼,声音有感染力,话匣子一打开就能说个不停。


“每一个人到我这里来了之后,看了这些房子,说这房子这么漂亮怎么还是贫困贫困乡。”徐晓婵说,她刚来的时候也是这个感觉,真住下来后才发现,“这个地方真的很苦。主要的收入、茶、笋子都要上山搞,有的山7、80度的角度,站都站不稳,每年都会摔倒,所以这里的人有过骨折和大的外伤的人占的比例非常高。”


徐晓婵所在的清溪村分为三个组,分布在相距10公里的范围,不同的组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言。“好不容易适应璜尖话了,到另一个地方一听,还不一样了。”徐晓婵说,开始时,她每次接诊都要找个当地人在边上翻译一下。


徐晓婵的丈夫张建明,来自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第二附属医院,也是璜尖乡的一名驻村医生。他们开的车子里有一块“璜尖乡移动卫生室”的牌子,这是为偏远村组特意设立的移动卫生室,每周三、周五下午都会前往固定的诊疗点。“一到这个点,村民们知道我要去了,看到我的车子过来了,想要什么药他们就过来拿。”


“他们上山一趟,就可以让我们老人少走10几里山路。”村民刘农通说。


来到村里后,徐晓婵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对全村人口健康状况进行了普查。将居民的健康状况录入到安徽省推广的智医助理系统后,徐晓婵的工作轻松了一些。“通过智医助理,我能清楚的看到患者的既往病史,非常方便。”


去年,张建明和徐晓婵的孩子同父母,来到了距离合肥400多公里外的黄山市休宁县璜尖中心小学,同父母一起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活,性格开朗的女儿很快就融入到新的集体里。


徐晓婵和爱人张建明到村民家中开展诊疗。


“如果把女儿放在合肥,她也算留守儿童了,她现在的同学有很多留守儿童,虽然她告别了以前的同学、老师,其实她在这边是最幸福的,至少爸爸妈妈都在身边。”徐晓婵说。


“上门问诊时有没有吃过闭门羹?平时吃饭怎么办?”记者问。


“你看我这性子像吃闭门羹的人吗?我自己今年种了几棵西红柿。”徐晓婵说。


“就结了4个果,你们别惦记了。”她补充道。


驻村医生也是“赛车手”


“老人家,高压150、低压68,从高压来说是高了,如果你没有糖尿病,81岁非常好。上午10点多,在黄山市歙县许村镇箬岭村卫生室,驻村医生柯道正正在为村民进行诊疗。


柯道正是安医大一附院一名副主任医师,去年7月来到这个下辖9个自然村,常住人口只有200人的箬岭村。采访这天,前来就诊的村民并不多,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他总放心不下茶旦村民组的潘美仙夫妻二人。


柯道正在村民潘美仙家诊疗。


“特别是老太太的疾病,随着内风湿关节炎症状的加重,有的时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她现在在吃激素,同时又有糖尿病、高血压,血压和血糖难以控制。老爷子的血压和心率也要监测一下。”柯道正说。


茶旦村民组和村卫生室的直线距离并不远,但皖南山区,山高坡陡,想进去并不容易。道路宽度有限,我们乘坐的中巴车通行不过。


4个人刚坐上柯医生的小车,他就转头道,“我开车比较快。”4个人下意识地紧了紧安全带。


山区道路狭窄,一旁是翠绿的青山,一旁就是悬崖。急弯处,只见柯医生稍带刹车,一脚而过,车上仿佛能听到随行记者的心跳声。“刚开始我也不敢开车,这一年也习惯了。”柯道正说。


柯道正到来之前,茶旦村民组就医需要步行下山看病,一旦有突发性疾病或意外,紧急救治很难得到保障。治病救人,分秒必争。即便如此,这10几公里的山路,柯医生也足足开了半个小时左右。


为村民当好健康的“守门人”,除了要拥有过硬的技术,还在于用心待人。潘美仙老人春节期间不能吃饭、卧床不起,柯道正特意联系在合肥的朋友,为老总送来营养能全素。“我就给他送过去,保证老人每天的能量供应。”这之后,柯道正再进村回访时,老人总会坐在路边等他。


“有一次我进村,老人要我到他家去玩,我以为要我去,给老爷子看一看。结果我一进去,她从她的橱柜里面拿了两瓶自己制作的辣椒酱,硬要给我。”柯道正说。


柯道正在出诊的路上。


每年农忙时,到卫生室看病的人就会少很多。“在农村就要改变方式,中午赶着村民在家,自己开车上门去做家庭医生的服务。通过种种的小创新、改变,就能深入到村里面,深入到老百姓中间。”


诊疗的间隙,夏克春教导年轻的村医梅敏,希望她能在中医方面更进一步。如今,学习西医的梅敏,不看药名就能认出卫生室里200多种中药材。


大雨初歇的下午,徐晓婵和张建明夫妻又一次来到乡镇卫生院,给卫生院里的医生做起了培训。


柯道正赶着周末的时间,给部分学校的学生做起了讲座,普及医疗知识。


“我们来驻村,也带着传帮带作用,培养乡村医生其实是我们想做的事。”(记者王利)


时间:2020年6月8日

来源:http://www.cnr.cn/ah/news/20200608/t20200608_525120833.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