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中国人口报:用法治护航新时代家庭教育

时间:2021-11-12浏览:658设置

  

      《管子·权修》云:“一树百获者,人也。”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教育的起点是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家庭教育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必将在新的起点护航新时代的家庭教育。

    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古人说:“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品德教育始终是民族教育的核心要义。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要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主旨,从起点上守正创新,顺应新时代教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四个“第一”道出了家庭教育在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中不可或缺的夯基固本作用。《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科学育人,是家庭教育的关键。首先,家庭教育要遵循教育科学,既要遵循青少年的生理发展规律,也要遵循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还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要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要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等。家庭教育的这几个要求是新时代科学育人的基本遵循。其次,家庭教育要探索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既要“率先垂范”,发挥示范作用,也要注意教育实施中“交流互鉴”的相互促进;既要有日常的言传与身教,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再次,家庭教育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改变诸如“重智轻德”类的功利化育人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有责任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其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协同育人,是家庭教育的机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是做好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体制机制保障。首先,家庭是家庭教育主阵地,和谐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古人说:“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这里强调了家庭和睦对维持家庭兴旺的重要性。其次,学校是搞好家庭教育的支撑,这一方面体现在学校可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人才,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家长努力提升自我素质,也需要学校提供专门指导,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家庭教育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现出极强的互补性,要把家庭教育的早期性、连续性、感染性同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稳定性统一起来,共同撑起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晴朗天空。再次,社会是家庭教育的保障。《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工会、科学技术协会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在办好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要求这些主体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支持。

    法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遵循。“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新时代做好家庭教育的鲜明特征和根本遵循。法治文明是国家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促进法》是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在教育立法领域的显著进步,它的出台将极大有助于规范父母的家庭行为,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主体在家庭教育中的义务和权利,能够为和谐的家庭环境、优良的家风家教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从而把家庭教育纳入法治化的科学轨道。比如,《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存在严重不良行为或者实施犯罪行为,或者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根据情况对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礼记·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支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梦想的首要柱石。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要让法治为新时代家庭教育护航,让家庭、家风、家教成为筑牢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强基石。

      本文发表于2021年11月11日《中国人口报》

      文┃崔兰海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基地)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号:AHSKY2016D216)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编辑:王尚 2531493169@qq.com

      时间:2021年11月11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