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精彩纷呈的开学典礼和开学第一课刷爆了网络:学生入校时享受“走红毯”待遇,校长和老师扮成动画玩偶给孩子们发糖、发红包,班级里开展各个主题的迎新座谈会……很多人感叹学校工作做得越来越细致,很多教育工作者接受采访时却露出苦笑——迎新这样“卷”,是为学生回归校园心理适应做更好的铺垫。当下,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不小的社会问题,如何为孩子们拨开身心“迷雾”,让青春奔流向前、敞亮发展,各方正在积极探索,加速形成合力。
抑郁阴影变多且善于“伪装”
寒假刚过,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第二附属医院心理与睡眠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青少年心理专家耿峰也刚经历了一个接诊小高峰。他表示,近年来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比之前明显多不少,大部分都是情绪问题,出现的症状包括抑郁、焦虑、烦躁不安等。而且患者年龄也出现低龄化趋向:以前这些病症多发在中学、大学阶段,现在出现了小学生患者。
耿峰告诉记者,抑郁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表现往往隐蔽,不到极其严重的时候一般看不出来。“有时候孩子会装着笑、装着开心,但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的开心欢乐。还有的孩子产生了情绪及行为上的变化,家长只是简单认为孩子是任性、不自律、不爱学习等,没有识别出背后的深层原因。”耿峰说。
就诊时,父母常反映孩子贪玩、沉迷于电子游戏,但专业医生往往会在分析诊断之后告诉家长:这不一定是网瘾,或许是抑郁的表现。耿峰表示,玩游戏常常只是孩子“移情”及掩饰内在痛苦的手段,家长若只看到表象,仅对玩游戏的行为进行干预及制止,就没能从真正有效的途径上去帮助、理解孩子。
此外,除了典型的情绪差、话少、爱发脾气等表现,很多青少年抑郁症状也会表现为躯体疼痛,特别是在低龄孩子中,引发头疼、胃部不适、肚子疼等,引起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降。
安医大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胡祥鹏告诉记者,一些患者反复感到胃痛、胃胀、烧心、排便困难等,但在消化科反复就诊、做一系列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疾病,那就很有可能是心理疾病,需要到心理科就医。
“大脑和胃肠道之间,有一些激素是互相影响的,大脑产生的一些激素,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会影响到胃肠道的功能。而胃肠道的一些炎症因子,也通过肠道进入血液,通过一些神经体液的途径,会影响到大脑,这是一个脑肠互动,换言之也就是躯体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双向影响。”胡祥鹏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多重压力带来成长之痛
青少年处在人格形成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抑郁障碍等心理问题对青少年更易产生显著的影响,有些甚至会带来频繁自伤、伤害他人,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
记者在合肥市一所中学了解到,不少学生心理问题都出现学段更替的时候,通俗地说就是升学不适应。
初中与小学学习生活的节奏不同,高中和初中之间学习方式区别也很大。每往上一个学段,学科科目的难度都在增加,学习时间也在增多,学生的娱乐时间不断减少,这些新学校的新面貌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
小李同学在初中就读时成绩优异,轻松考入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后,成绩却一落千丈,人也变得没精打采。老师走访了之后发现,原来小李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而母亲在抚养过程中过度保护,事无巨细都帮小李安排妥当。读高中后亲子之间的聊天内容几乎都是围绕着学习。小李没啥兴趣爱好,很少参与班级活动,也在班上几乎没有朋友。面对难度加大的课程,小李选择了逃避,上课经常睡觉或走神,在表达上好幻想、不切实际,常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让同学避之不及。
幸运的是,小李及时向学校心理老师求助并得到了帮助。心理老师发现成长中父爱的缺失,使小李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及自信心,懦弱、胆小、被母亲过度保护更导致其缺乏生活技能、自理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在心理教师的协调下,小李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对小李及时调整了教育方法,少批评、 多表扬,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还为他在班级中安排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让他在为大家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个人价值。此外,还安排一名温和健谈的学生与他同桌,并鼓励同学们多与小李交流互动。
合肥一中心理健康教师潘月告诉记者,除了学业上的不适应会直接带来压力外,还有很多压力来自于成长的烦恼。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心理上也更为敏感,容易出现与父母的沟通减少、对父母的教育表现逆反情绪等现象。
孩子厌学的背后,往往是充满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的父母。不少家庭承受了一些经济方面的压力。记者从一些心理辅导案例中发现,有部分家长把家庭经济压力转述给了孩子,常常在孩子面前流露消极悲观的想法,如“我们家没钱了”“你读书花了很多钱”等,这些话让孩子背负过重的心理压力,认为自己考不好或者出现成绩下滑就感觉对不起父母,不但影响孩子正常学习还导致孩子产生情绪问题。
家长对成绩的过度关注,也会让孩子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喜爱”。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就归老师管,他们没有意识到只有家校配合才能联手教育孩子。潘月表示,不少家长在没有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会粗暴式地强迫孩子学习,一定会导致厌学问题。
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的,中学时代没能得到很好纾解的隐患,并不太容易像人们常说的“长大就好了”,而是会带入大学。
预防和施援一个都不能少
小刘同学是我省一所高校的大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去年下半年父亲查出患有癌症并开始治疗,花费巨大。但小刘性格要强,在家庭出现变故后多次以家庭经济状况尚可拒绝学校提出的困补,自己悄悄兼职挣钱补贴家用,导致学习退步。
新学期开学前因为学业压力,加上父亲病情反复,小刘返校前出现情绪波动,回校后情绪崩溃,频繁出现跳楼念头。自行求助医院后,主治医生第一时间向小刘所在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发出了预警,启动了危机预案。学校第一时间安排了辅导员前往医院进行24小时监护,同时与家长沟通来校协商后续治疗方案。待返校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对小刘采取了情绪安抚,获取学生的生命健康承诺后,与其主治医生、家长沟通了解了具体病情,并协助沟通后期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学院通过学业和隐形资助等方式解决了小刘现实难题。1个月后小刘病情稳定,顺利通过考试,社交活动恢复正常。据了解,目前,在医院医嘱和指导中心指导下,小刘所在学院与家长已经逐渐减少了复诊、心理干预与家校沟通频率,以帮助小刘在后期完成自我成长。
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学校和医院合作机制能带给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带来“双重保险”。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指出,具备自知力或部分自知力的18岁及以上成年人可自行前往医院就诊。很多大学生如果在就诊中出现各种突发状况,这时如果没有医院的反向沟通,就会留下医院到学校环节的空白风险期。小刘能够及时被发现干预,其实依赖于该校与高校所在地芜湖四院多年形成的合作默契,即使学生在紧急联系人没有填上辅导员的名字,当遇到高风险学生时,医生都会拨通中心专职老师的号码进行预警,最大限度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此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加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扩充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路径。(记者 陈婉婉 罗晓宇)
时间:2023年2月10日 12版
来源: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302/10/node_12.html#c95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