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安徽网:安徽一高校医学生们清明缅怀“无语良师”

时间:2023-04-06浏览:758设置

      大皖新闻讯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奠逝者、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有一群需要缅怀和感谢的特殊对象——“无语良师”。“无语良师”又称“大体老师”,是医学生对遗体及器官捐献者的尊称。记者了解到,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接受站(下称安医大接受站)是安徽省最早成立的遗体接受站。截至2023年3月25日,20年来已有5130位捐献志愿者在这里完成了登记手续。

      安医大接受站已接受遗体捐献860例

      你知道遗体(器官)捐献吗?遗体(器官)捐献是一项自愿、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为我国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服务,也为一些器官丧失功能者提供置换的可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延续生命。捐献的遗体(器官)将全部用于医学教学、病理解剖研究、器官移植等。与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一样,捐献遗体(器官)是造福人类、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善举。

      记者从安医大接受站了解到,在人被宣布临床死亡后,其没有损伤的器官,如角膜、肝、脑、肾等,很快会被移植到在医院等待救治的患者体内;其遗体将被捐献给医学教学、科研使用,为培养优秀的医生而提供标本。有时,一位捐献者的器官能同时挽救七、八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这对逝者来说,实际上是让终结的生命在多位患者身上得到延续。来自卫生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1万余例;角膜病患者30万,每年角膜移植手术仅8000例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

      安医大接受站负责接待、登记、接受遗体捐献及其相关工作。截至2023年3月25日,20年来已有5130位捐献志愿者在这里完成了登记手续。目前,安医大接受站已接受遗体捐献860例。作为安徽省登记和接受捐献数量最多的单位,这里为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身体力行回报医学事业和社会

      记者了解到,在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有这样一群人,以遗体(器官)捐献的方式在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和生命健康事业中的无私奉献,他们捐献的不仅是遗体,更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位于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园的安徽省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第一个名字是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前身、原安徽医学院的首任院长——张锡祺。1960年,张锡祺去世。依据他的遗嘱,遗体被志愿捐赠供医学解剖后火葬,部分器官被捐献用于病理研究、陈列。张锡祺以自己的身躯,为我省遗体(器官)捐赠工作启幕。

      安医大接受站的登记志愿者中,还有一群年轻人,也做了这件伟大而平凡的事。安医大2020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周静,在2021年刚满18岁的时候就签署了志愿书。周静不仅自己成为志愿者,还积极参与遗体(器官)捐献宣传工作,是有关遗体(器官)捐献校级创新创业项目的负责人。

      近年来,该校生命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每一个医学生的心灵。社会各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了解了生命的本质、感受了生命的神奇之后,消除恐惧心理,登记志愿捐献遗体或器官。

让生命离开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周美兰和爱人李志云夫妇在十几年前就有了遗体捐献的想法。2016年下半年,联系上安医大接受站站长付杰,她和爱人把登记捐献遗体协议书寄了出去,成为第2869位、第2870位捐献志愿者。

      2009年重阳节,李志云从电视上看到“捐献器官者将生命延续”的感人故事,热泪盈眶地说:“我死后,也要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听到爱人如此表态,周美兰毫不犹豫地说:“好啊! 我夫唱妇随!

      在周美兰看来,遗体捐献是一项自愿无偿的社会公益事业。她和丈夫选择登记捐献遗体,就是为了让医学生们有更多的教学标本。如今,周美兰和李志云已经引导了30多名志愿者登记捐献遗体,并带领大家组建了“三献”(即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艺术团。艺术团的姐妹们每年参加义演二十多场,虽然辛苦但也快乐。姐妹们有一个共同目标:争做一名合格的红十字志愿者,让生命离开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记者了解到,在安徽省红十字会和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领导组织下,每年清明、重阳等节日期间,安医大接受站都会组织捐献者家属、志愿者、学生和工作人员参加缅怀追思活动,表达对捐献者的深切怀念和哀思。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编辑 许正文

      时间:2023年04月05日

      来源:http://www.ahwang.cn/anhui/20230405/2499778.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