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教育网讯 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在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作为教育、人才、科技三大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结合点,在皖高校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实际需要,努力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化传承有“新声”
安徽文化多元化、开放包容,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共同构铸了彰显徽风皖韵的地域文化,使安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博物馆。
其中,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安徽优秀乡土文化的金名片,以徽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中国三大以地方命名的“显学”,它既有地方性的特点,又具有超越徽州本身的典型性与普遍性的一面。
“以徽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徽学,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晓光表示。
据悉,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十五个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现收藏徽州原始文书档案一万六千多份(册),各类抄本、谱牒、徽人文集五百余种。中心主要围绕徽州文献与文书、徽州社会经济史、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三大方向,目前正在开展9个重大项目的研究,为不断推动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然,需要传承接力的还有我省绚丽璀璨的非遗文化。
“把专业和课堂建在产业链上”。经过两届的招生,安徽艺术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目前已有在校生共100人。该校聘请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作为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完成非遗技艺的提升,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产业。
今年,该校将专业招生调整为模块二加对口招生,吸纳一部分具备美术基础的中职生源,从源头上解决非遗技艺传承中美术造型能力问题,以“理”、“技”结合培育非遗保护人才。
此外,安徽艺术学院建有安徽省非遗艺术中心、中国非遗与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平台,集聚科研力量带动教学、推动专业建设。
科研创新展“新貌”
今年7月份,安徽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新一轮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约仪式举行,安徽将继续举全省之力支持中国科大的发展。
1970年,中国科大南迁至合肥,当时的安徽勒紧裤腰带全力支持学校发展;如今,中国科大已成为“科创安徽”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该校坚持科学前沿探索,注重原始创新,在单分子科学、量子信息科学、超导科学、纳米科技、空间科学、语音科技等方面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也为让安徽形成了气质鲜明的科创格局。
在合肥市高新区的云飞路上,坐落着以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为代表的几十家量子科技企业,被人们称为“量子大街”。这三家量子领军企业分别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三位院士创办。十余年前,在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带领下,发源于中科大量子信息研究团队的国盾量子成立并入驻云飞路,成为我国最早探索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企业之一。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中科大校长包信和说如今,“量子大街”构筑涵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的产业链,逐渐形成了我国量子产业头部企业集群。
此外,我省还在重构优化高校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分产业、分区域布局建设一批高等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未来技术学院等,加强有组织科研,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10月26日,芜湖市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在合肥工业大学揭牌。此举是合肥工业大学“立足安徽、工业报国”的创新实践,也是市校双方创新体制机制,融合各自优势加快推进研究院建设,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平台。
据悉,该研究院将面向芜湖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合肥工业大学学科优势,依托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合工大模式”,围绕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方向对接创新链与产业链,汇聚发展新动能,推进市校协同发展。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诸多在皖高校凝聚成合力,聚焦科技创新,让安徽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生态愈发优越。
服务产业解“新题”
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近年来,安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产业发展到哪里、人才培养就跟进到哪里。”这也对高校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把传统专业改造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应用型专业。
作为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农林生命学科一直是安徽农业大学的优势和特色。近年来,该校瞄准农林产业发展新需求,及时了解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未来技术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
目前该校专业已由2020年的80个系统专业优化调整为69个在招专业,累计获批立项农学、林学、茶学专业等1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农林专业比重超过50%。目前,学校已获批立项1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农林专业一流课程比重达40%。
“所谓‘术业有专攻’,这种联合培养的方式让两个学校的优势资源共享共通,对我们学生来说是很受益的。”近日,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2023级新生孟文杰在上完《基础化学》课程后说道。
为促进传统医学人才“医工”、“医理”学科交叉融合,该校实施与合肥工业大学医学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专业学生大一期间所有理、工等基础学科课程均由合肥工业大学教师讲授,以此促进传统医学与理工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同样是传统医科类院校,安徽中医药大学则依托“中医药+人工智能”行业需求,与科大讯飞共建讯飞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实际需求相适应,构建校企共同体,形成校企“共商、共建、共享、共培、共评”的协同育人局面。
“抢抓中医药振兴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将学校的中医药专业优势与科大讯飞的产业优势相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省内各级中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中医科80%以上为该校毕业生,业已成为省内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职业教育赶“新潮”
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中“职业”二字,决定了它的特色在产业。因此,产业发展中,也少不了职业教育为区域发展提供的高质量技能人才的支撑。
当下,主动服务“三地一区”建设的现代职教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样板”正在热火朝天打造中,职业教育也逐渐在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将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看好的教育途径。
近三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6%以上,留合肥率56%以上……作为合肥市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高职院校,该校深化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紧围绕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如:围绕合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主导产业布局,该校跨汽车工程学院、信息传媒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组建新能源汽车高水平专业群;围绕合肥紧缺人才领域,学校与合肥市民政局共同组建合肥民政学院,打造重点服务智慧养老领域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群。
像合职这样主动融入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在安徽职业院校中屡见不鲜。
在安徽警官职业学院近几年新增的7个专业中,有5个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培育智慧商贸、应急管理类专业群,为服务“法治安徽”培养“高精尖缺”技术技能型人才。
此外,该校还发挥学院专业优势,通过前往帮扶村开展“法治进校园”、“送法进村”等宣传,加强民主法治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举措,全面深化法治帮扶,服务乡村振兴。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德容天地,情系桑梓。放眼江淮大地,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出校门放飞青春梦想,一项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助推科教之城,一个个特色产业欣欣向荣带动经济腾飞……高等教育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与活力。安徽高等教育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让高等教育成为支撑江淮大地生机勃勃强大且持续的“养料库”。(记者 章蕾 张秀明)
时间:2023年11月24日
来源:http://ah.anhuinews.com/kjyww/202311/t20231124_723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