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记者近日采访了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蔡胜,探讨淮河非遗向新而生的策略与方案。
记者:提到淮河流域的非遗项目,大众往往首先想到花鼓灯,花鼓灯的“文化符号”,在当下发掘出更多新民俗、新娱乐价值,给淮河流域其他非遗传承传播带来哪些启示?
蔡胜:确实,虽然淮域内各类非遗都是蕴含着农耕文化丰富信息的文化符号,但在打造上却成效不一,其中花鼓灯无疑较为成功,参与人数众多、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并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启示一:融入日常生活是激发非遗传承活力的关键。花鼓灯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以前是淮河两岸人们在节庆、红白喜事、庙会、春会等传统风俗活动中的一种重要仪式,现在也是广场舞的重要部分,体现鲜明的群众自娱性。正因如此,千百年来,花鼓灯在淮域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以蚌埠、淮南凤台、阜阳颍上为中心,辐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淮河两岸20多个县、市。政府也在发力,如“花鼓灯”特色文化建设被纳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各地建立花鼓灯传习所和培训基地。启示二:与时俱进是非遗向新而生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花鼓灯在表达内容、表现形式和风格特征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演出场地逐渐从乡村走向城市,演员从业余爱好者发展为专业艺术团体,并不断登上国际艺术舞台,开展国际交流,不断展现“东方芭蕾”的独特魅力。
记者:如果要建立一个淮河流域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您会提供哪些具体建议?
蔡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涵盖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淮河文化则涉及5省29市,建立整体性淮河流域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须徐徐推进,久久为功。
一是加强合作机制。吸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8年)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2019年)两个国家级发展规划建设的经验,建立健全省际、市际协调和会商机制。推动相关管理系统和平台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重点在分类统筹协调,如“非遗+旅游”精品线路的设计、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筹建。二是从局部向整体推进。采取从点到面的方式逐步推进,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层面积极保护文化生态,影响带动周边区域,积极培育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当前,淮河流域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数量较少,难以形成全淮域联动局面,这是建立淮河流域整体性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关键一步。
记者:非遗正成为特色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文化资源。如何让淮河流域的非遗技艺更多走向实用化、市场化,在当代传播语境下展现风采、成就品牌?
蔡胜:释放产业价值,实现市场化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内容,这主要体现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类别。这三类也是淮河流域非遗数量较多的种类,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412项,占非遗总数的42%。
一是要处理好经济开发与保护传承的关系。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不能改变非遗的核心技艺与文化价值等。二是要树立品牌化意识。非遗具有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无疑使其蕴藏极高市场价值,但除酒类酿造工艺等少数品类实现品牌化运营外,其他地域色彩的非遗品类缺乏知名度高的品牌。非遗品类不等于品牌,品牌化运营不仅能解决传统工艺存在的小弱散状态,而且能够助力解决非遗知识产权和产品标准化等难题。非遗并没有具体归属主体,但可以通过商标注册和专有技术等品牌运营方式来提升非遗的品牌形象,而且能保护非遗的核心内涵。特别是要围绕淮域内68家中华老字号、6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涉及的企业来打造品牌。同时要注意差异化打造品牌,脂粉、剪纸、香包等日用品,胡辣汤、牛羊肉烹饪、糕点等美食,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占有率为方向;石斛、金镶玉制作、彩陶、盆景等技艺走高端化路线,提升品牌价值。三是要多方协同促进产业发展。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企业、合作社、电商等主体合作拓展产业模式,形成“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非遗工坊+旅游(研学)”“非遗传承人+企业”“非遗工坊+电商”“非遗传承人+合作社+电商”等新模式。
时间:2024年6月28日
来源: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406/28/node_07.html#c103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