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初冬的安医校园里,阳光透过银杏叶洒下一地金黄,学生们三五成群,说笑着走向各处。明亮的教室里,准备上课的老师们正在调试着多媒体设备。整洁的实验台前,导师们也已经和几位同学讨论起前一天的实验结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样的场景在百年安医的校园里不断地重复着,而这样的场景对于与安医结缘40年的沈玉先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自己的学生成为老师。40年来,她将最宝贵的青春和最赤诚的热情奉献给安医大这一方热土,唤醒万千良医的灵魂,点亮无数学生的心灯,让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在三尺讲台和一方实验桌前传承流动着。
“谢谢您教给我的第一课”
“是徐叔云教授的信任、锻炼和鼓励,让我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我将继续传承徐叔云教授的学术精神,努力培养新时代大国良医。”2024年9月27日,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举办首届“徐叔云讲席教授”聘任仪式。沈玉先等8位国内知名教授受聘为学校首届“徐叔云讲席教授”。作为徐叔云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能受聘成为首届“徐叔云讲席教授”,沈玉先坦言这是她的荣耀,更是对她的激励。
“1984年,第一次见到徐老师,是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报告会上。他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报告,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药理学’这个名词,并且了解到药理学是一门很有趣很有发展前途、值得为之付出一生的学科。”40年前第一次见到恩师的情景,对沈玉先来说依旧历历在目。
1989年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医学系毕业,1992年药理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药理学博士毕业。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医人,沈玉先心里始终牵挂着安医大。
2004年,沈玉先结束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婉言谢绝了国外导师的一再挽留,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实验条件,凭着对家乡的挚爱,怀揣着理想和一腔热血,再次回到母校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任教。
正如当年恩师期待的那样,几十年来,沈玉先在药理学领域潜心钻研、勇攀高峰,将一生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这个“有趣又有前途的学科”,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入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7年入选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带头人,并获得“安徽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8年被推选为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9年入选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2021年获第二届安徽省创新争先奖,2022年获得“安徽省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并入选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团队带头人,2024年获得省“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一个个头衔,一项项荣誉既是对沈玉先个人几十年来躬身育人、集智攻关的肯定,也是教育家精神在百年安医校园里生根发芽的最生动实践。
燃烧自己带出科研“梦之队”
2022年,安徽日报以“燃烧自己,带出‘梦之队’”为题对沈玉先团队执着攻关创新、勇攀科学高峰,成功入选我省第十二批“115”产业创新团队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ANF),在脑缺血、阿尔茨海默病、炎症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很大临床应用价值。凭借敏锐的科研触觉,沈玉先团队在国内最早展开了对MANF的研究。
在集智攻关的旅途上,沈玉先几乎在燃烧自己:她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每天工作时长16个小时,即便是生病住院,她的科研工作也不停歇。周末、深夜、节假日,甚至出差旅途中,指导学生实验、改论文、修文章、写标书……一刻都没有空闲。
“沈老师常常在深夜帮我们查找相关文献,耐心地与我们一起分析每一张免疫组化的染色结果,她严谨的科研态度深深触动了我,成为我毕生学习的榜样。”研究生张玉和课题组的每个成员一样,都被导师这种精神感染着,带动着,谁也不甘落后,拧成了力争上游、蓬勃向上的一股绳。
时间总会给勤奋者以赞誉,很快大家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MANF的表达受内质网应激的调节,首次报道MANF“名不符实”,首次发现MANF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首次发现MANF与炎症和肝癌的关系等,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发文,报道了MANF的研究现状。结果显示,沈玉先团队发表有关MANF的论文数在国际上排名第二,个人发表论文数在Top10中有4人是该团队成员。目前,该团队已成为国内对 MANF 研究最多、最系统、最深入的团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迄今为止,沈玉先主持国家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以第二和第三完成人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其中1项已经以300万的转让费进行转化。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余篇,尤其在MANF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
带领学院一年获批两个国家级平台
2010年,沈玉先调入基础医学院,担任主持工作的副院长,2012年起担任院长职务。此后的11年里,沈玉先作为基础医学一级学科负责人,全身心投入学院的科研平台、学科学位点建设等各项工作,使学院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在学生心中种下探索未知的种子,是沈玉先一直思考的问题。
开会、讨论、协调、沟通、调研、论证……通过不懈努力和团队的合力攻坚,2015年初,学院捷报频传。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批准清华大学数字化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通知》,我校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榜上有名。同时,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批准8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通知里,我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再次上榜。 我校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同年获批2个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单位。
2018年获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20年基础医学入选省高峰学科,获省级基础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21年在省高峰学科年度评估中基础医学评为“好”等次;2022年学院获批安徽省“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生物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提级进位,获得预期好成绩。目前学校12个ESI全球前1%学科中有7个与基础医学相关。在基础医学院筚路蓝缕、矢志前行的岁月里,正是因为沈玉先和他们的同事们披星戴月的忙碌和栉风沐雨的坚守,才有今天如此耀眼的成绩。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一直牵动着沈玉先的心。“虽然已成立20多年了,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现任“脑库构建及资源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沈玉先介绍道。由于经费支持、人才支撑,以及大众对于大脑捐献缺乏认识等因素的影响,成立后的十多年里,“中国人脑库”发展陷入停滞。直到2016年,在沈玉先的多方协调和大力推动下,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中国人脑库”成功加入中国人脑组织库协作联盟,后又加入国家级资源共享平台“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正式更名为“国家脑库安医大分库”,并在2023年获批“脑库构建及资源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自此“中国人脑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去年,沈玉先离开基础医学院院长职位,未来她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个“留住智慧在人间”的事业上。
成为学生心中的光
“沈老师好!感谢您的培养!”“谢谢沈老师的知遇之恩,能成为您的学生是我的幸运,您一定要保重身体!”“谢谢您在科研路上指明方向,给了我直面困难的勇气。”……每年教师节来临之际,沈玉先总能收到天南海北的感谢和祝福。这么多年来,学生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有这样一束光一路指引着他们前行。
现就职于我校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侯超,硕士和博士都师从于沈玉先教授,每每谈起老师的教导和栽培,他都感慨万千。“沈老师是我科研和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她不仅教导我如何从事科研工作,也时刻要求我做一个胸怀大志、真诚善良的人。”侯超这样说。在沈玉先的悉心指导下,侯超在博士期间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奖项,包括“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金奖、全国铜奖,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十佳学术新星”“悦群”十佳创新创业之星等。
博士临近毕业时,侯超向沈玉先汇报了对于未来发展的想法,在导师的鼓励下,他继续留在基础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的研究。不同于博士阶段,博士后更需要独立自主的科研能力,需要申请各种科研项目。面对这样的身份转变,侯超表示,一开始总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博士后期间的科研任务,无法成功申请科研项目,压力很大。“但在沈老师手把手地教导下,我开始学习如何书写科研项目申请书,最终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时至今日,他在博士后进站一年内,获批准了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安徽省博士后科研资助,并成功入选了2023年度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
“先画示意图,把你的科学假设和研究思路整理好!”在2022级博士生韦传胜遇到研究难题消极焦虑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总会想起导师沈玉先的话,“当你把科学假设和示意图呈现在纸上的时候,你的思路就会清晰很多,而后,你只需要查阅文献结合实验进行一一验证和改进你的假设。”听取导师的意见之后,韦传胜静下心来,总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长易遇,人师难求,老师对我科研、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指导,我都牢记在心,受用终身。愿未来能带着沈老师的教诲与指导扬帆起航,成为像沈老师一样熠熠生辉的人。”在沈玉先身边像侯超、韦传胜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跟随沈玉先学习了6年多的博士生梅琼希望未来能够从老师手中接过教书育人的接力棒,成为别人眼中的光。
截至目前,沈玉先培养了博士后出站4名,在站4名,博士毕业生14名,其中来华留学生1名,在读1名,硕士毕业生55名,在读12名,这些学生中很多都成了医院、学校的科研骨干和教学名师。此外她还指导了13名本科生进行科研及创新创业设计,所指导学生获第五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铜奖,她本人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当清脆的歌声在校园中回荡,一代代安医人在教育家精神的照耀下向阳成长,接力书写着新时代安医人的育人故事。(校新闻中心 公惠玲 基础医学院 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