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医大要闻

【出彩安医人】跨越世纪的追光者 ——记我校著名眼科学专家黄叔仁教授

时间:2025-01-21浏览:386设置

“他是勤学求知的榜样,尊师重教的典范,低调谦和的楷模,一辈子都在为光明的事业做贡献,他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全体安医人学习的榜样!”2024年12月8日,《眼底病诊断与治疗(第4版)》新书发布会的现场,该书副主编、我校杰出校友、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动情地回顾着恩师黄叔仁教授的优秀品质,以及黄老在眼科领域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在场的嘉宾都深受感动。

黄叔仁,1924年出生于上海嘉定,1951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前身),毕业后留校,师从著名眼科专家张锡祺教授,历任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医学系眼科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附院眼科主任等职。在几十年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他着重于眼底病及我国传统医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用现代主流医学结合传统医学治疗眼底病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自1992年起,黄叔仁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眼底病诊断与治疗(第4版)》是献给黄叔仁教授百岁寿辰的重要礼物,这本书不仅凝聚了黄教授一生的心血与智慧,更承载了他对眼科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得遇良师 如愿成为眼科医生

“1924年12月,我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现上海市嘉定区)北郊的一个书香家庭,祖父是清末秀才,父亲曾担任过高小校长和中、小学语文教师。”黄叔仁生长于动乱年代,从小就目睹军阀战争、日本侵略,真正体味了什么叫作“民生维艰”,也让年少的黄叔仁从小就立下了医学报国的志向。

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叔仁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进入东南医学院学习。大学是黄叔仁求学的天堂,也为热血青年的报国志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进入东南医学院学习的第二年,他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学生运动。在此之后,特别是上海解放前后,黄叔仁作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带领学生运动的先进代表组成的“星火团”,宣传革命理论与进步思想,为保护东南医学院,防止特务破坏,做了大量的工作。

星火团核心成员的合影(前排左起第二位是黄叔仁)

1949年,为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学校内迁安徽怀远。黄叔仁以学生身份,积极参与内迁工作,并以内迁委员会秘书、学生大队队长的身份为学校的内迁和建设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1951年6月,为适应皖北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要求,同时也为谋求东南医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学院再次迁建合肥。此时黄叔仁已经毕业,他周围很多同学都去参加抗美援朝,他也递交了申请,却未获批准。当时百废待兴,学校建设发展急需人才,黄叔仁和12位同学被学校留下来参与到各项工作中,黄叔仁被分配至眼科教研组,师从张锡祺教授。他们被留下来的13个人也被戏称为安医的“十三太保”。

工作后的黄叔仁深知没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是当不了一个好医生的,所以从分配到眼科做住院医生的第一天起,他就暗地里给自己订了一个补习计划,准备用三年时间,把失去的补回来。但事与愿违,1953年3月组织上又决定把他抽调到医务科任医务科长,虽然他内心很矛盾,但还是坚决服从了组织的决定。

“1953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下午,当时安徽医学院院长张锡祺教授路过我的宿舍,顺便来看看我。当他看到我两屉桌下放着两个大水桶时,奇怪地问我这是干什么用的?我说晚上看书时把脚泡在水桶里防蚊子咬,同时也汇报了我自己真实的思想和补习计划。”回忆起恩师张锡祺对自己的帮助,黄叔仁感慨道:“当时我说,我这辈子别无所求,只想当个称职的眼科医生就心满意足了!他点了点头,叫我注意长期冷水泡要得风湿病。”

大约两个月后,在张锡祺和时任教务长蒋本沂的竭力协调安排下,黄叔仁被借调到教务处,并争取到了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师资进修班学习六个月的宝贵机会,张锡祺也承诺学习结束后就同意他再回去当眼科医生。黄叔仁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除了常规工作外,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将有关眼科的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全部自修了一遍,同时还把当时仅有的一本英文影印版《梅氏眼科学》和日文原版《小眼科学》分别通读了一遍,再加上六个月进修班的“紧急充电”,黄叔仁的眼科学知识已经非常扎实。

“那个时候,我们在上课,张锡祺教授就在后面听,有讲得不对的地方,他就给你指出来。记得有一次,我记病历,字写的比较潦草,他拍拍我的肩膀上说,字是给人家看的,要人家看得懂才行,不能潦草。”黄叔仁回忆起自己走上眼科学的道路,始终忘不了恩师对他的教导,在采访中多次坦言张锡祺教授是自己最敬佩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深受张锡祺教授的影响。黄叔仁在教学、科研和医疗上也继承了张锡祺教授的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成功开展光学角膜移植术 填补省内空白

1956年,黄叔仁因在省内率先开展光学角膜移植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获评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及安徽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光学角膜移植术是我在东北进修时见习学到的,回校后先做动物实验,待张老师看了首肯后,再提出申请,等到批准后开始临床手术。此后断断续续做了一些,到1965年初,不足十年间共开展了68例,术后视力恢复≥0.3达78%。”

黄叔仁常说不管研究的是哪一个专业,理科也好,文科也好,做学问一定要能钻进去,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对本专业(或研究课题)的发展过程、现有成就、发展趋势、有关的边缘学科都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别人成功的经验要学习,失败的教训也要学习,要有韧性,锲而不舍,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自1956年开始,黄叔仁用了半年时间,测定正常成年人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之比,并利用会诊之便,观察不同病期的眼底改变,同时借调各医院的病史资料,对1000多例高血压病例的眼底作了回顾性研究,发现Keith-Wagener高血压病眼底分类法存在不足之处,创新性地提出了“五类分类法”。1963年,在兰州召开的高血压病会议对原Keith-Wagener法进行修订,在Ⅱ级中加了a、b两个分级,实际上就是简化了的“五类分类法”。黄叔仁也因为提出高血压病眼底五类分类法,获198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大会奖。

几十年来,黄叔仁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他出版著作《高血压病眼底图谱》《眼病的辨证论治》《眼病辨证论治经验集》,主编著作《临床眼底病学》《眼病图谱》《眼底病诊断与治疗》等,获得了一致好评。1994年因《临床眼底病学》问世,获安徽省教育委员会科学进步奖。他还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原安徽省眼科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协会的理事,任《临床眼科杂志》主编,《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等。

中西医结合 把光明洒满人间

“我在抗日战争失学期间,曾师从家乡名中医系统学习中医学4年,因此平日临床上遇到常规治疗不理想的眼病,常辅以(或单用)中医药治疗,眼底病亦然,中西医结合是本书特色之一。”正如黄叔仁在《眼底病诊断与治疗》一书的第四版前言里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一直是黄叔仁诊疗工作的优势和特色,他将开展传统医药治疗眼底病70多年来的经验纳入眼底病的治疗中,拓宽了眼底病的治疗领域,为眼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早年由于战火,黄叔仁被迫离开学堂,跟家人迁居乡间,除了帮助母嫂干些农活之外,就终日跟父亲研究古文。父亲教他诗词歌赋,慢慢地让黄叔仁对古文产生了兴趣,并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此后无论是成就事业抑或承受苦难,无论是追忆往昔还是畅想将来,黄叔仁常作诗抒怀,留下不少佳篇。2006年和2010年分别出版了文学作品《雪庐漫笔》和《雪庐诗词自选集》。

赋闲一年后,黄叔仁自觉内心十分苦闷,在父亲的引荐下,开始到当地最有名望的中医医师费谵珊的诊所学习。在费谵珊的指导下,黄叔仁研读《易经》和《中庸》中有关章节,通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等,中间也阅读了李东垣、刘河间等各流派的著作,采习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在费谵珊倾囊相授和黄叔仁认真努力下,本来要七八年才能完成的学业,被他在两年内就摸得通透,从第三年起,黄叔仁就开始在老师的诊所里为百姓看诊了。后来,随着接触到的病例越来越多,他感觉到中医并非“灵丹妙药”,在许多病症上并未能及时发挥功用。于是,刚满22岁的黄叔仁,通过努力考取了东南医学院。但这段学习中医的经历为黄叔仁后期眼科诊疗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疾病的新思路。

真正让黄叔仁坚定中医可以治疗眼病还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就在黄叔仁当眼科住院医生的第二年,学校新生里有一位女同学患麦粒肿就诊。这位女同学的麦粒肿很奇特,在高二下学期开始,每逢月经期发病,痛苦不堪,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都用遍了无济于事。在张锡祺的指导下,黄叔仁在病灶处取得标本做细菌培养,一方面做药敏试验,一方面细菌培养做成自身菌苗注射试行治疗,这样三个月,还是不见好转。张锡祺知道黄叔仁懂一点中医,就让他用中医的办法试一试。黄叔仁根据月经期发病、经期超前、月经量少色紫、经期小腹痛等症状与体征,拟为“血虚有热证” ,给以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方剂治疗。结果出乎意料,仅用药三个月,就把困扰她两年多的麦粒肿治好了,而且月经周期也正常了,痛经也好了。

这个病例鼓励、启发了黄叔仁,使他知道中医药也可以治疗眼病,从此他就开始采用中医药治疗一些常规治疗无效或不理想的眼病,包括眼底病,积累了不少经验,1979年初出版了《眼病的辨证论治》一书(后增订为《眼病辨证论治经验集》,1997年再版)。

他组织出版了恩师张锡祺教授遗稿《眼底病图谱》,并用其稿费成立了张锡祺奖学金,至今仍激励着安医莘莘学子刻苦学习。他率先创建了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眼科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现已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都是当地眼科界的骨干。他被评为安徽眼科突出贡献奖、安徽省医学会终生成就奖、安徽省医师协会终身成就奖、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第一附属医院杰出贡献奖等。他主持筹建了合肥市第一家眼科专科医院——红十字会眼科医院。时任中华红十字会会长彭珮云来合肥视察时,曾受接见和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黄叔仁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一生致力于眼科事业发展的最高赞誉。他的精神与成就,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眼科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眼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厚厚的医学著作和满墙的锦旗中,黄老追忆往昔,以朱熹的诗来抒发自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少年岁月可贵,想要学有所成更是一刻都不能松懈啊!在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黄叔仁寄语学子要脚踏实地,把基本功打扎实,也希望学校能在党的领导之下,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合格医生。(校新闻中心 第一附属医院)

返回原图
/